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国家卫健委要求调查核实“基因编辑婴儿” 深圳卫计委启动调查,多家单位回应

国家卫健委要求调查核实“基因编辑婴儿” 深圳卫计委启动调查,多家单位回应

国家卫健委要求调查核实“基因编辑婴儿” 深圳卫计委启动调查,多家单位回应
日期:2018-11-27 点击:893次 来源:深圳市家政服务网络中心 作者:admin

11月26日,贺建奎在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召开前一天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诞生。此消息引起中外学术界、科技界和媒体广泛关注,引发对该项研究安全性与伦理性的热议。26日当天,国家卫健委发表声明要求调查核实此事,深圳卫计委启动调查,多家单位回应。

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 怀疑申请书签名系伪造

11月27日,针对“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事件,涉事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作出回应。该医院总经理程珍表示,网上流传的“医学伦理审查委员会申请书”怀疑为伪造,申请书上签字笔迹与该院多名专家笔迹相似,但当事专家并未签过。 

目前,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表示已经报案,公安机关将进行调查。同时,他们稍后也将发表声明。(深圳新闻网记者涂胜 齐钊远)

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组委会:进行这类研究时,应保持谨慎的态度

在第二届人类基因组编辑国际峰会(香港)即将召开之际,大会组委会获悉,中国诞生了一对被胚胎基因组编辑的双胞胎,而领导这项研究的贺建奎研究员也即将在本次峰会(周三)上发言。

可遗传的基因组编辑临床试验,一直是许多研究小组争论和探讨的热点话题,目前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证据,为进行可遗传的基因组编辑临床试验提供了有力的理论证据和研究基础。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与医学科学院2017年发表的报告中写道,在临床前研究充分阐明潜在的风险和益处,并且通过同行评审的情况下,这类的临床研究可能会被批准。但这仅仅是在没有更有效的治疗手段情况下,人们选择更先进医学手段的方式,但不得不提到的是,这些研究提供的手段只是一类可以选择的替代方式,而在临床研究进行的整个过程中,必须要做到高度的透明化,并且需要经历严格的监督和审查。此外,报告还提到,在进行这类研究时,我们应该保持谨慎的态度,同时需要广泛征求社会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并且在相关部门制定了有效的监管手段(包括研究的标准和结构体系)的情况下,这项研究才是真正有意义和科学的。

让我们将目光放到欧洲。2018年英国纳菲尔德生物伦理学委员会发布了一份独立调查报告,这份报告明确指出“我们应该建立一个高效的遗传性基因组编辑的干预环境”,这样才能保证人类遗传基因编辑的安全性。而在中国,导致了这两个孩子出生的临床试验是否符合相关标准,还有待商榷。

大会组委会希望通过这次高峰论坛的对话,可以进一步增进全世界对人类基因组编辑相关研究问题和伦理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而我们的目标是确保人类基因组编辑安全、合理、有效且负责地进行,并且造福全社会。(深圳新闻网记者张玲)

      科学家联合声明:直接进行人体试验,只能用“疯狂”形容

鉴于近日国内外媒体报道中国“科学家”从事人胚胎基因编辑并已有两名婴儿出生的新闻。作为中国普通学者,出于对人类的基本理性和科学原理的尊重,以及对此事件影响中国科学发展的忧虑,我们声明如下:

这项所谓研究的生物医学伦理审查形同虚设。直接进行人体实验,只能用“疯狂”来形容。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准确性及其带来的脱靶效应科学界内部争议很大,在得到大家严格进一步检验之前直接进行人胚胎改造并试图产生婴儿的任何尝试都存在巨大风险。而科学上此项技术早就可以做,没有任何创新及科学价值,但是全球的生物医学科学家们不去做、不敢做,就是因为脱靶的不确定性、其他巨大风险以及更重要的伦理及其长远而深刻的社会影响。这些在科学上存在高度不确定性的对人类遗传物质不可逆转的改造,就不可避免的会混入人类的基因池,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在实施之前要经过科学界和社会各界大众从各个相关角度进行全面而深刻的讨论。确实不排除可能性此次生出来的孩子一段时间内基本健康,但是程序不正义和将来继续执行带来的对人类群体的潜在风险和危害是不可估量的。

与此同时这对于中国科学,尤其是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在全球的声誉和发展都是巨大的打击,对中国绝大多数勤勤恳恳科研创新又坚守科学家道德底线的学者们是极为不公平的。

我们呼吁相关监管部门及研究相关单位一定要迅速立法严格监管,并对此事件做出全面调查及处理,并及时对公众公布后续信息。潘多拉魔盒已经打开,我们可能还有一线机会在不可挽回前,关上它。

对于在现阶段不经严格伦理和安全性审查,贸然尝试做可遗传的人体胚胎基因编辑的任何尝试,我们作为生物医学科研工作者,坚决反对!!!强烈谴责!!!

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

 

南科大:贺建奎已停薪留职

今日,有媒体报道贺建奎副教授(已于2018年2月1日停薪留职,离职期为2018年2月—2021年1月)对人体胚胎进行了基因编辑研究,我校深表震惊。在关注到相关报道后,学校第一时间联系贺建奎副教授了解情况,贺建奎副教授所在生物系随即召开学术委员会,对此研究行为进行讨论。根据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我校形成如下意见:

一、此项研究工作为贺建奎副教授在校外开展,未向学校和所在生物系报告,学校和生物系对此不知情。

二、对于贺建奎副教授将基因编辑技术用于人体胚胎研究,生物系学术委员会认为其严重违背了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

三、南方科技大学严格要求科学研究遵照国家法律法规,尊重和遵守国际学术伦理、学术规范。我校将立即聘请权威专家成立独立委员会,进行深入调查,待调查之后公布相关信息。

南方科技大学

2018年11月26日

深圳卫计委:已启动调查

11月26日,有媒体报道《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引发公众对该项研究的安全性与伦理性的热议。

原国家卫生计生委于2016年公布的《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明确规定——

从事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的医疗卫生机构是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工作的管理责任主体,应当设立伦理委员会,并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伦理委员会独立开展伦理审查工作。

医疗卫生机构未设立伦理委员会的,不得开展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工作。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在伦理委员会设立之日起3个月内向本机构的执业登记机关备案,并在医学研究登记备案信息系统登记。

深圳市参照该《办法》对省级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的相关职责要求,建立了“深圳市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并已开展“从事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的医疗卫生机构已设立伦理委员会的备案工作”。

根据“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在伦理委员会设立之日起3个月内向本机构的执业登记机关备案”,经查,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这一机构未按要求进行备案。

深圳市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已于11月26日启动对该事件涉及伦理问题的调查,对媒体报道的该研究项目的伦理审查书真实性进行核实,有关调查结果将及时向公众进行公布。

深圳市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

2018年11月26日

深圳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和美妇儿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未备案

目前,深圳市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隶属深圳市卫计委)就相关情况进行了通报。

通报中称,原国家卫生计生委于2016年公布的《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明确规定“从事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的医疗卫生机构是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工作的管理责任主体,应当设立伦理委员会,并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伦理委员会独立开展伦理审查工作。医疗卫生机构未设立伦理委员会的,不得开展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工作。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在伦理委员会设立之日起3个月内向本机构的执业登记机关备案,并在医学研究登记备案信息系统登记”。  

深圳市参照该《办法》对省级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的相关职责要求,建立了“深圳市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并已开展“从事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的医疗卫生机构已设立伦理委员会的备案工作”。

根据“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在伦理委员会设立之日起3个月内向本机构的执业登记机关备案”,经查,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这一机构未按要求进行备案。

深圳市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已于11月26日启动对该事件涉及伦理问题的调查,对媒体报道的该研究项目的伦理审查书真实性进行核实,有关调查结果将及时向公众进行公布。(深圳新闻网记者刘梦婷

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从未立项资助

我委对此高度重视,立即组织立项核查,现声明如下:

一、我委一贯严格要求科学研究遵照国家法律法规,尊重和遵守国际学术伦理、学术规范,凡涉及动物实验、临床研究的项目,须提供伦理审查委员会意见,并对立项申请进行严格审查。

二、经核查,我委从未立项资助“CCR5基因编辑”、“HIV免疫基因CCR5胚胎基因编辑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等自由探索项目,亦未资助南方科技大学贺建奎、覃金洲及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在该领域的科技计划项目。该研究的临床注册信息上登载“经费或物资来源为深圳市科技创新自由探索项目”不属实。

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

2018年11月26日

广东省卫健委:已展开调查

26日晚,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也独家回应南方+记者,针对“基因编辑婴儿”这一大众关注的热点事件,省卫健委已组织力量展开调查,并将及时向社会公布调查结果。(南方+)

贺建奎母校、美国莱斯大学:不知情,已展开调查

中国科学家宣布创造出世界首例基因编辑婴儿的消息,宛如在全球科学界投掷了一颗重磅炸弹。据外媒报道,贺建奎曾经的老师、美国莱斯大学教授Michael Deem也参与了相关研究。

11月27日凌晨,莱斯大学回应南都记者称,相关研究违反科学伦理,已经对Deem展开调查。

公开资料显示,贺建奎曾师从Deem从事生物物理学研究,并于2010年获得莱斯大学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在美联社的报道中,Deem是“基因编辑婴儿”项目的参与者之一,并且在贺建奎的两家公司担任科学顾问委员。

Deem对美联社记者表示,有意向的参与者作出同意时,他就在中国。他认为这些参与者能够了解其中的风险。他和贺建奎曾经在莱斯大学一起研究疫苗,在他看来,基因编辑与疫苗类似。

美联社称,Deem和贺建奎都是物理学家,两人并没有人类临床试验的经验。

根据南都的报道,校方对“基因编辑婴儿”的研究并不知情。据校方了解,没有任何临床试验是在美国进行的。不过,根据报道中的描述,不管实验在何地进行,都是有违科学行为准则的,也有违学术界和莱斯大学的道德标准。学校已经对Deem博士参与研究的情况展开全面调查。

据媒体报道,在美国,开展人类基因编辑的临床试验必须经过 FDA批准。去年2月,美国国家科学院发布报告称,“应该允许科学家修改人类胚胎,以消除镰状细胞性贫血等毁灭性遗传疾病”。但该报告指出,人类胚胎的基因编辑应以基础研究为由头,科学家不应该对已受精的胚胎进行编辑。(南方+)

国内外科学家观点

世界著名心脏病学家、美国国家医学院院长曹文凯

对于基因编辑研究,曹文凯在接受网易科技采访《科学家说》时表示:基因编辑的时候,从人身上获取基因来治疗疾病,现在在临床上已经开始在研究了。但对胚胎进行基因编辑现在争议的关键,因为一旦在胚胎做就会影响人的一辈子,甚至是未来几代人,所以这个问题现在还在讨论。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基因工程技术研究组组长王皓毅

王皓毅也曾对网易科技表示:基因编辑技术在整个行业来看,是一项非常具有前景的技术,而对于普通大众而言,更是有着其他技术无可比拟的优点,一旦普及,对人类的意义将是巨大的。

“关于监管性问题方面,在农业方面的应用,我不是很想强调风险的问题,FDA已经明确表明,不会监管基因编辑的蘑菇上市,这是一个已经批准的事情,我认为更客观的态度应该是,更多的去管一项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不要管这个东西如何产生。”王皓毅表示。

不过,对于贺建奎“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王皓毅在接受《知识分子》所属《赛先生》采访时认为:科学、技术和伦理上多个问题需要解决,这三方面的问题一个都还没有解决。技术方面,如何确保无嵌合的一细胞期完成精确基因编辑,如何全面检测潜在脱靶位点。科学方面,如果确保引入的CCR5突变在受体胚胎的遗传背景下有良好的效果而没有其他严重副作用。

分子生物学家王喜萍

王喜萍对此接受网易科技采访时表示:“基因编辑的脱靶效应会产生错误编辑,虽然概率不大,但在人身上还是无法容忍的,万一产生残疾婴儿,伦理道德上无法容忍!”

遗传学家,WHO遗传病社区控制合作中心主任、国家产前诊断专家、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常务理事和遗传与生

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黄尚志

黄尚志向网易科技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这更多是)伦理的挑战,还是胚胎操作,与克隆人差别不大。

黄尚志向网易科技强调,科学性和伦理学都有严重问题,“无良行为,个人和机构”。

中科院生化细胞所研究员李劲松

李劲松在接受《知识分子》所属《赛先生》采访时表达了很强烈的反对态度:“不可思议,完全不能接受。”

果壳网编辑、科学松鼠会成员、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博士生“Ent_evo”

“Ent_evo”列出了对这件事的一些观点和质疑:

1)这次编辑的是CCR5基因,它有一个天然等位基因叫CCR5Δ32,少了32个碱基对。这个等位基因很奇怪,可能只有一千年左右的历史,但是经历了很强的正向选择,说明它在短暂的历史里一直是好事情。CCR5Δ32携带者确实对HIV-1有很强的抗性,看起来生活也大致正常;

2)突变的CCR5Δ32也有缺点,目前看来它可能会给感染后的炎症反应带来不利影响,比如遭受一些黄病毒属病毒感染后,有更高概率出现严重的症状;

3)现在HIV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从人群上来说,有更多的CCR5Δ32应该是利大于弊;

4)对于具体的个人而言这就不好说了,并不是每个人一生中HIV的风险都那么大。而且考虑到现在HIV的阻断疗法非常有效,做这样的选择,收益并不明显;

5)但是真正的问题不在于这个目标,而是在于手段。CRISPR作为基因编辑工具虽然强力,但是会有很多“脱靶”——错误地编辑了不该编辑的地方。编辑农作物好办,弄出问题了就不上市呗,但如果一个人遭受了错误的编辑,你不能把他杀了啊;

6)更糟糕的是,这次做了一对双胞胎,其中一个明确知道编辑没有成功。这个孩子就没有从中获得任何好处,而却承担了一样的风险。

7)但是这个案例里的安全和伦理问题我还是不放心。为啥莆田系医院会是实际开展的场所?有怎样的证据表明确实这两个孩子没有遭受脱靶?为什么那个明明没有编辑成功的胚胎还是最终带着风险诞生了?整个过程给人的感觉是依然不够透明缺乏监管。

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全球健康及传染病研究中心与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主任张林琦

张林琦在《知识分子》所属《赛先生》中的采访中也表达了类似担忧:对健康胚胎进行CCR5编辑是不理智的,不伦理的,我们还没有发现任何中国人的CCR5是可以完全缺失的;而CCR5对人体免疫细胞的功能是重要的;现在母婴阻断技术非常有效,高达98%以上,可以阻止新生儿不被艾滋感染;即使HIV感染的父亲,和健康的母亲,100%可以生个健康和可爱的孩子,根本无需进行CCR5编辑。

科学研究的很多领域都有盲区,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任研究员仇子龙呼吁,科学家作为一个共同体,应该约束自己的行为,科学和社会学的交界的每一步研究都是需要充分讨论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