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4000096580
邮箱:sunjt@sqbang.com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高新南一道6号TCL大厦A303
上游财经-重庆商报记者谭亚
找一个好的月嫂正在变得越来越难。并不是好月嫂越来越少,而是这件事比在男女比例严重失衡的情况下成功“做媒”还难。为什么?因为供需双方遵从的竟然是两套标准。
随着一年中旺季的来临,最近重庆多家中介公司都收到更多的月嫂订单。但他们在努力促成订单的过程中却发现,能配对成功的月嫂越来越少,这种情况让中介机构感到相当头疼。
雇主:婴儿每件衣服洗完必须用滚烫开水消毒
月嫂:体力严重透支雇主不愿分担一丝一毫
虽然目前还没有哪个文件对月嫂的工作细则进行具体规范,但事实上,大多数月嫂在“26-31”天的平均工作周期中,都要参照雇主的“家规”来指导每天的工作。
本月13号才“出户”(结束一个工期)的月嫂李阿姨,是渝北两路某中介公司的合作月嫂。从上个月17号开始,她在江北区观音桥某雇主家伺候产妇月子时,遇到了“超纲”的工作:产妇的母亲要求她,宝宝每件衣服(里里外外)洗完后必须用开水消毒一遍,“而且必须用滚烫的开水。”李阿姨强调。
李阿姨是中介公司负责人周女士介绍给雇主的,16日下午,周女士告诉上游财经-重庆商报记者,这种情况她也是头一次遇到。“每件衣服都必须用开水消毒,没有这项规定。”
李阿姨“上工”的20几天,极少有时间看手机。不过,只要有几分钟空闲,她都会不由自主地在微信上向周女士“抱怨”。“她也的确是憋了很多苦水,一般情况下不会这样。”周女士说,因忍受不了雇主的“苛刻”而请辞的月嫂少之又少,99%的人会咬牙坚持,因为一个工期就那么20几天,和长期在雇主家上工的育儿嫂不一样。
雇主的要求经常“超纲”,和培训上岗时的标准大多数都不一致,这是大部分月嫂遭遇的事实。由于护理服务业本身就缺乏严格的标准,多少能理解,但上述这些极尽“严苛”的要求,让月嫂无法忍。
下月初即将“上工”的月嫂周阿姨16日告诉记者,她最担心雇主家人“关键时刻不愿出手相助”的痛苦。
根据她的描述,月嫂属于“严重体力透支”的工种,每天的睡眠时间往往不足5个小时。当月嫂在某一时刻达到体力和精力透支的极限时,产妇家里此时如果有得闲的人,很多时候出于“既已付了高工资”的原因,也不愿出手相助,帮着月嫂分担一点,哪怕换一换手帮忙抱一下孩子。这让多数月嫂感到心寒。
家规VS行规,到底谁说了算?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随着国内母婴护理市场的快速崛起,相关标准和规范也相继出台。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些“规矩”成了摆设。
上游财经-重庆商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雇主的“家规”成了月嫂日常工作的主要指导精神。很多时候,一个“经验丰富”的月嫂往往毫无话语权,须遵从雇主家人制定的家规。
小到婴儿更换尿不湿的频次、洗澡的时间,大到产妇月子餐的食材选择、营养搭配,更甚者,当新生儿出现病理性黄疸等症状时,该如何处理解决,经过专门培训的月嫂也不得不听从雇主家人尤其是家中“老一辈”的诸多意见。
“他们认为,传统的经验比经过培训的科学依据更有效。”重庆另一家中介公司负责人唐女士称,月嫂“入户”后,专业技能施展不出来,出现任何问题还必须“背锅”,这是日后产生投诉的主要来源。
虽然早在去年年初,国家出台的《母婴生活护理服务质量规范》就已正式施行,但规范中明确规定的相关标准、工作范围等,在具体工作中均失效。
“有的家庭甚至规定月嫂每次抱婴儿前,必须洗手达到10分钟以上。”月嫂周阿姨告诉上游财经-重庆商报记者,这些“要求”给她们的正常工作带来阻碍和困扰,“但大多数同行都选择忍受,毕竟做完20几天就走人。”
找月嫂堪比“做媒”
物色时间短则月余长则大半年
严格来说,每个行业都有淡旺季,母婴护理业也不例外。按照生育周期以及部分婚育人群墨守的“不成文”的陈规来说,每年下半年相对来说更是生育高峰。因此从年中开始,家政服务业的订单就明显多起来。
不论同比还是环比,这个时候,砸向中介公司的订单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为了规范不那么“规范”的母婴护理业,国家和地方也在尽力出台相关“规则”来约束。但如上所述,这些所谓的“规则”往往敌不过民间的一些经验。
中介人士向上游财经-重庆商报记者分析称,基于这些原因,月嫂服务就成了一件极不可控的“非标”产品。出品这样一件“非标”产品,买卖双方都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中介口中所谓的“风险”,就是“配对”过程中的沉没成本等。上文中的中介负责人周女士透露,月嫂属于预约定制式服务,客户有需求时,一般会提前发出邀约,中介机构会根据雇主的意向进行配对,“但配对过程越来越艰难,沟通起来非常麻烦。”周女士坦言,雇主的“家规”通常在面试环节就会占据指导地位,加剧了配对成功的难度和工作周期内各种矛盾的爆发。
多个中介机构反映到,以前提前一个月左右就能帮雇主物色到比较合适的月嫂,现在反而更难了。有的家庭要求多,属于典型的“细节控”,一般会提前大半年就求助中介寻找月嫂。“很多时候也只能看运气了。”一位家政从业人士说。
总之,“这碗饭”变得越来越“难”吃,尽管它正散发出四溢的香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