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1900余“陇南妹”在青岛做家政

1900余“陇南妹”在青岛做家政

1900余“陇南妹”在青岛做家政
日期:2017-04-07 点击:1112次 来源:青岛全搜索电子报 作者:admin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张 晋
    本报讯 根据爱心大姐服务社统计,目前在青岛做家政的陇南妇女有1900余人。
    市妇女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主任、爱心大姐服务社负责人刘爱荣介绍,从前些年自发来青岛就业、到近两年两个城市系统性地对接安置就业,不但陇南人对青岛的认可度高,青岛当地人也认可“甘肃保姆”。甘肃妇女在青岛做家政每月工资要比其他省市的保姆高三百至五百元。
    据介绍,青岛对于贫困地区来青打工的妇女优先免费培训、优先安排上岗,解决她们的后顾之忧。“只有优先安排上岗,才能让她们尽早有地方吃住、尽早上岗挣钱。而且,除了第一个月工资10%为管理费之外,这些妇女不再交任何费用,所有挣的钱都是自己的。”刘爱荣说。
    到青岛打工时间较长的甘肃保姆告诉记者,早在2002年就有陇南礼县的妇女独自来青岛做家政。她们感受到青岛人的和善以及城市环境的优美,回老家探亲时动员同乡的姐妹们到青岛打工。在千里之外的礼县,当地人对“青岛”这个名字并不陌生。
    2016年,中央决定青岛市对口帮扶陇南市,这让两个城市更加的密切了。2017年1月,青岛市妇联参加了甘肃省妇联组织的甘肃省 “陇原妹”输转就业工作座谈会,签订了“陇原妹”输转就业协议,助力当地妇女在青岛就业、脱贫增收。在这个基础上,市妇女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与陇南市西和县妇联协议建立“青岛市爱心大姐巾帼对口帮扶培训基地”,依托基地进行培训、安置就业等工作。
    刘爱荣告诉记者,依托于基地等建设,下一步,要“升级”陇南地区妇女在青岛的就业层次,除了居家保姆,还要引导她们学习月嫂、育婴师等“技术含量高”的家政工作,从而进一步提升她们的收入水平,助其就业增收,最终回家乡改善生活。
每月工资“多了个0”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张 晋 文/图
    来自甘肃省陇南市礼县的谢金香今年42岁。13年前,她跟随同乡的姐妹来到青岛,那一年,她29岁。
    谢金香有三个孩子。离家那年,小儿子六岁。此前,丈夫外出打工,谢金香在家种地、照顾三个孩子。但丈夫的收入难以支撑谢金香和孩子们的生活,于是,谢金香萌生了和丈夫对调位置的想法——“我要出去挣钱,要挣得比他多”,但老公坚决反对。谢金香就背着老公让同乡买了火车票,偷偷地离开了家乡。
    坐了24小时的汽车和火车,谢金香来到了这座有大海的城市。在同乡的引导下,谢金香来到了爱心大姐服务社找工作,“半天的时间就找到了活”。谢金香还记得,当时保姆平均工资是一个月500元钱,和丈夫外出时打工一般多。第一份工作,谢金香干了一个多月,挣了700块钱。
    第二份保姆工作,谢金香一干就是八年——在中山路照顾一对老夫妻。老夫妻看重谢金香吃苦、肯干,尤其令老夫妻感动的是,谢金香第一年放弃了回家过年,留下来照顾他们。在青岛工作了一年半后,谢金香第一次回家。她带回去了老夫妻俩给孩子买的衣服、食品,还带回了一万四千元钱的工资。看到了妻子的工资收入,丈夫改变了不让她外出打工的想法。
    “工资差不多多了个0,”当记者问起谢金香现在的工资水平时,谢金香说,如今她每个月已经收入4000块钱了——这差不多是丈夫在家种地一年的收入。大女儿结婚、二女儿和小儿子上学……凭着在这里的工作,谢金香担起了养家的重任,是家里主要的 “经济来源”。几年前,在她的动员下,丈夫也来到了青岛工作,二女儿如今也在青岛实习,谢金香告诉记者,他们一家人打算在青岛租一处房子,安下自己的家。
青岛有了牵挂的人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张 晋 文/图
    48岁的杨娥子也是甘肃省陇南市礼县人,2008年来到青岛。“下火车时,天还没亮,就在小旅馆里等天亮,”杨娥子说,天一亮便迫不及待地赶去同乡介绍的爱心大姐服务社找活。
    干保姆,不但让杨娥子骄傲地成为了家里经济收入的顶梁柱,还让她长了见识。杨娥子在青岛的第一个雇主家庭,没有男主人,女主人患有癌症,二十多岁的女儿下肢瘫痪。杨娥子成为了这对母女的依靠。除了买菜做饭、收拾家务,杨娥子要给住院的女主人送饭喂饭、给生活不能自理的女孩洗澡等。女孩很依赖杨娥子,在家中,杨娥子走到哪,女孩摇着轮椅跟到哪。可是,没接触过病人尤其是重病人的杨娥子渐渐承受不了这种精神和身体的双重压力,一度想到要离开。听到杨娥子的想法,女孩挣扎着要从轮椅下来,给杨娥子跪下,请她不要离开。杨娥子最终还是舍不得这一家人,又留了下来,直到女主人病逝。
    这么多年过去了,杨娥子换了好几个人家。如今的杨娥子面对危重或是失能等复杂情况的雇主都能照料得游刃有余。最初那户人家的女孩也始终与杨娥子保持着联系,是杨娥子在这座城市的牵挂。
    在青岛工作近十年、每年回家一次,杨娥子说,与家乡相比,她好像更熟悉青岛。期间,杨娥子也去过北京做保姆,但还是喜欢青岛人的亲切和青岛气候的舒适,又返回了青岛。
本报制图 李晓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