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4000096580
邮箱:sunjt@sqbang.com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高新南一道6号TCL大厦A303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家政人员的专业服务,让自己和家人的家庭生活变得更加轻松、有序。在这样的需求下,近年来本市家政服务市场得到迅速发展;然而发展之下,种种问题正日益凸显并困扰着家政服务行业。比如,消费者面对众多的家政企业,却难以选择;面对家政服务人员却难以信任;想寻求个性化的家政服务,更是难上加难。那么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解决问题的途径又在哪里呢?
家政业发展瓶颈:雇佣双方缺乏信任
每年春节期间的“保姆荒”,都让上海一些对家政人员有迫切需求的家庭,大伤脑筋。保姆、月嫂、管家、家教等家政服务人员,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几年本市家政行业发展较快,根据统计,目前本市登记注册的家庭服务机构已达到2300多家,从业人员近50万,行业发展细分化、专业化趋势明显。然而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家政行业的供给能力仍然难以匹配,市场供不应求。
市人大代表张春景长期关注本市家政行业的发展。在她看来,家政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是暴露出的问题不少。她认为,家政服务雇佣双方不能取得基本的信任,是制约家政服务业发展的一大瓶颈。“需求方首先要了解基本信息:身份信息、家庭情况,有没有在公安上的不良记录。二,是不是做过,有没有经验,经过培训没有。三是你在别的地方做的时候口碑怎样,是否有好评,有没有业主不满意的地方。都是需求方要考虑的因素,但是目前这三个方面都没有信得过的载体,能够让雇主知晓。”
此前,曾有媒体报道,保姆用假身份证绑架幼童案件,此外保姆偷走雇主数万财物;保姆虐待致死两岁幼童等恶性案件,让人们对家政服务人员的信任蒙上一层阴影。正因为此,即使是家政企业介绍的员工,也无法得到雇主足够的信任,大多数市民在选择家政人员时,大多通过传统的熟人介绍的方式。而另外一方面,家政服务者对雇主也缺乏信任。
建立信任的基础:规范化管理和行业自律
为何雇佣双方难以取得基本的信任,家政服务方无法提供一些基本信息的原因又是什么?
张春景代表认为这与监管部门规范化管理滞后以及行业缺少自律有很大关系。“行业协会归妇联管,商委是主管部门,保姆、月嫂培训是社保中心劳动局,流动人口管理是公安局,健康检查涉及卫生局。”她告诉记者,家政服务业的管理涉及多个政府部门,但实际上,各个部门在各自领域并没有管理到位,往往是说的过去就行,没有投诉就行。当消费者或者从业人员遇到纠纷时,大多不能找到合适的渠道加以解决。张春景代表曾对十几家家政公司做过调查,他们大多表示:“不知道归哪个政府部门管”,“行业协会不知道在哪里”。
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指导,本市家政业无证经营、价格恶性竞争、违规操作现象普遍,给本市家政行业的整体声誉造成了负面影响。
如何做到规范化管理,张春景代表建议:“要在管理上要建章立制,我们的主管部门要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对中介机构和服务人员制定一定的规范和制度。立法有时间过程,最起码要有规章管理办法出台。此外协会要理顺,要把机构和人员组织起来。另外要建立他们的信息录入,把他们的信息收集归纳录入,让广大雇主能调取信息。”
本市正制定地方标准和地方法规
谈到规范化管理,张春景代表提到其中一个核心问题——缺少相应的标准。
“标准是最重要的,中介有中介的标准,不同的家政服务员都要有基本的标准。”张春景代表认为只有对家政服务企业以及不同的家政服务人员建立相应的规范,才能有效提高家政服务业的整体水平,让本市家政业向职业化、多样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然而因为缺乏科学完善的服务标准,本市家政行业发展混乱:进入门槛低,企业呈现小、散、弱的局面;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大部分上岗前未接受家政培训,专业知识缺乏。与不断攀升的服务价格相比,整体服务质量并没有明显改善。张春景代表告诉记者,虽然劳动部门对从业人员有提供资格证的要求,但是真正获得资格证的从业人员只有很小一部分,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而且“对家政服务者的培训流于形式。”
针对家政服务市场存在的问题,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了《家政服务母婴生活护理服务质量规范》、《家政服务机构等级划分及评定》两项国家标准,并于今年2月1日开始实施。“新国标”的出台,对母婴生活护理服务质量和家政服务机构划分进行了规范和界定,为家政服务机构规范化发展明确了目标和方向。
今年年初,上海市也开展制定本市家政服务上海地方标准,以及制定家政服务业行业自律规范、家政服务业培训管理规范、母婴护理、养老护理、育婴师、催乳师等专业服务规范。
张春景代表认为要保障和促进上海家庭服务业健康发展,还要加快制定地方法规,“通过地方立法,让管理职责能够规范、能够形成联动。”
在立法上,据了解上海正在开展行业立法调研,拟明确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健康体检、登记管理等行业要求,明确从业人员、服务机构、雇主的权利义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