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物业+养老”新模式出现 保险创新迫在眉睫

“物业+养老”新模式出现 保险创新迫在眉睫

“物业+养老”新模式出现 保险创新迫在眉睫
日期:2021-04-30 点击:1000次 来源:深圳市家政服务网络中心 作者:admin
模式分享与思考

在“物业服务+养老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迎来风口蓬勃发展的同时,新业务开展中的风险不容忽视。本文从实践调研出发,提出关于产业发展风险管控方面的思考与建议,通过服务各类潜在风险转嫁、服务消费保险等体系,为物业服务企业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护航。

去年,住建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动物业服务企业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意见》,着力推动“物业服务+养老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工作的开展,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决策布署。这一政策可充分发挥物业服务企业常驻社区、响应快速等优势,扩展业务边际,提升企业发展空间,给行业带来新机遇。

笔者作为专注物业领域风险管理服务15年的保险服务平台创始人,数年来走访多家从事社区养老服务的物业服务企业,如山西云馨物业、甘肃城关物业等深入开展社区养老服务的企业及相关机构,针对企业普遍关注的风险与保障问题,与大家分享一些思考以供探讨。

社区养老服务开展需要做好风险管理规划

尽管政策风向使然,企业纷纷展开对养老服务的探索,但养老服务对很多企业来说都是新模式,甚至也没有现成成熟的案例可学习参考。因此,开展社区养老服务的企业,首先要考虑健全风险管理制度,预算风险转嫁成本,联合专业保险机构开发适合物业社区养老的专属保障产品,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目前国内的社区养老保障保险较为单一,分为单位(B端)购买和个人(C端)购买两大类。个人购买产品主要包括长期养老及年金保险和健康保险。按年购买的人身意外保障产品,如骨折险、护理险及近年较火爆的医保普惠型保险等。

企业购买养老服务保险的思考

对于从事服务的企业来说,着重讨论单位购买的养老服务保险。

市场上的相关保险主要针对专业养老机构。主要体现在从业责任与意外风险两个方面。公众责任险可转嫁养老场所的意外事故导致的责任赔付。养老机构责任险转嫁养老服务机构与服务人员在提供服务过程中的疏忽与过失产生的民事侵权责任。

这类产品不能完全满足物业社区养老模式的需求,如老人日间照料场所可能就是一套房,而购买公众责任险的成本较高;主要涵盖上门服务及居家适老床位管理的社区居家服务模式,尚未有能满足服务场景的保险产品。

这些潜在风险对行业大规模开展物业社区养老服务形成制约。因此,研发适合物业社区养老服务的场景化保险迫在眉睫。

在投保渠道和方式上,根据物业社区养老服务存在小、散、杂、粗等特点,笔者不建议物业服务公司投保采用现有纸质保单方式。

纸质保单存在投保手续繁琐、承保范围固化不灵活等缺陷。作为社区场景化服务的养老业务,保险服务应该体现在及时响应保障安排,分项服务的承保范围与及时性相适应。因此物业管理行业与保险机构应联合推出相关保险在线服务体系。

保险产品内容体系设计之建议

服务是一种商业行为,风险无时不在,在物业服务企业开展养老服务时,首先需要明确每项社区养老服务的收费明细中均需包含保险成本。如:助餐、助浴、保洁等上门服务类项目,其中保费多少?保障有哪些?公开公示确保风险得到有效的转嫁和规避。

养老服务产品体系设计中,上门服务类保障主要防范两大风险范畴:

一是从业服务人员自身意外保险。上门服务工作人员中年龄偏大的群体,易发生相关意外,产生的经济索赔一般需由用人单位或派单机构承担。对此一般建议设定50万元左右的身故及伤残保额和5万元的意外医疗保险方案。

是服务过失侵权责任保险。由于服务方或服务人员的疏忽及过失,导致接受服务的老年用户身体受到损害或家庭财产受损的相关赔偿。尤其是目前服务琐碎且专业服务团队尚待完善的情况下,这种现象要特别警惕。

这两种保障产品可采用在线投保,以即买即用方式化解风险。在此重点提醒从事社区养老服务业务的物业服务企业要切实做好服务从业人员的审验与管理工作,比如有无犯罪记录,有无失信等不良记录。这方面的惨痛教训时常见诸报端。

除了上门助老行为,其他服务如日间照料、社区课堂、文体活动、康复器材租赁、异地养老公寓等等跟场所和设施有关的项目,也是风险高发地。

建议在现有公众责任险与养老服务责任险上进行优化,不再采用保额及面积等计算费率的方式,可以实行按人按保障范围与限额的形式在线投保,如日间照料服务,老人刷身份证进入日间照料中心即享相关保障,把按年投保的传统产品升级为按天按时按需投保。

总之,社区养老服务的保险要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目前此类保险业务尚在探索与创新过程中,期待早日出现,为物业服务公司开展养老业务分忧解难。

以养老服务保险为产业发展护航

上述相关保险分析只是根据社区养老服务的实际风险需求而定制的产品,若从长远未来考虑,尚缺乏一系列基础保障体系。

最近部分保险机构探讨开发长期社区养老服务保险项目,认为现在社区内老人若享受物业提供的相关社区助老服务需从自身养老金或积蓄中支出,随着服务人力成本逐年上升,往往导致老年人为了省钱降低服务水准,不利于老年生活质量提升,这与美好生活愿景背道而驰。

因此们也建议保险机构推出社区养老服务保险,适龄人员按未来所需服务等级按月缴纳保险费,退休后按照自身体质测评享有对应档次的养老服务,相关支出从个人专属社区养老服务保险账户上列支。这样才能确保老有所养、劳有所获。

开展物业社区养老服务的单位才会不断提升服务品质,获得应有回报,形成良性循环。

毋庸置疑,物业服务企业开展社区养老服务是企业之需、社会之需、市场之需、国家之需,因此也是大势所趋!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相应的风险保障也相应产生。

建议各物业服务公司放下顾虑,大胆向前,从实践中提炼发展思路,不断升级服务品质,为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物业社区养老服务发挥力量。

 

来源:金养通物业养老

发表

 

友情链接